高古玉包浆的形成过程详解
高古玉的包浆是指玉器表面形成的“氧化层”,它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自然形成包浆和盘玩形成包浆两种。
自然形成包浆
生坑古玉生坑古玉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受到埋藏环境的综合影响,结合其自身材质与工艺的因素,在玉器表面形成氧化层,进而产生了由内而外散发的油润感。由于生坑古玉的形成因素非常复杂,出土后也有不同程度的失光现象,往往不同古玉的包浆并非完全一致。按期光泽强度,可分为:玻璃光包浆、亚光包浆和柔光包浆。
玻璃光包浆:战汉玉器中部分玉质好、抛光精细、坑口密闭的玉器虽然出土后表面光泽有所衰减,但总体光泽度仍然很高,且表面没有明显的抛光造成的工艺痕迹,也很少有大面积的侵蚀和残损。亚光包浆:这类包浆的玉器光亮细腻,表面光滑,较少出现大面积的腐蚀和残损,只在绺裂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
柔光包浆:这类古玉玉质、工艺或埋藏环境较差,较易受到腐蚀,出土后失光现象明显,光泽度较差。
盘玩形成包浆传世或熟坑古玉
传世或熟坑古玉,在经过人长期盘玩摩挲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层浑厚的亚光包浆。其成因主要是摩挲的抛光效果、人体体温及分泌物等多种因素影响,进而形成一层包裹玉器的氧化层。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且与自然形成的亚光包浆有较大不同,盘玩形成的包浆非常浑厚,没有自然形成的亚光包浆的纯净感。
包浆的作伪
假包浆或新抛光玉器的光泽,俗称“贼光”。包浆的作伪针对不同材质的玉材,采用相应地抛光机械或手工揉搓,再配合封蜡、浸油等软抛光技术,模仿自然或盘玩形成的古玉包浆。
古玉受沁的过程
古玉器自埋藏入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物质发生着相互作用。这些物质包括土壤、地下水、有机质等,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温湿度和地下水位等的不断变化,这些物理变化协同化学风化作用,使得古玉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原有的性状,这一过程就称为“受沁”。
各种沁色形成的原因:老玉“脱青”和“鸡骨白”现象产生的原因、老玉“血沁”、“绿沁”、“蓝沁”形成的原因、老玉“黑沁”形成的原因等。
综上所述,高古玉包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手的长期摩挲等多个方面。只有真正经历过岁月洗礼的高古玉,才能拥有那份独特的熟旧感和油润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