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有一位名叫杨昌干的年轻人,他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作为一名“85后”银匠,他致力于传承手工银壶制作技艺,并为顾客加工定制的银壶(百度百家号,2016)。
杨昌干自小对传统银饰制作充满兴趣,2010年从南昌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他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杨光宾学习技艺。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杨昌干掌握了首饰、指环、发簪、头饰、餐具等苗银锻制工艺,同时还探索出了平雕、浮雕、镂空雕、镶嵌等独特的錾刻工艺(百度百家号,2016)。
2015年,杨昌干来到向王定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展示基地,专门从事苗银锻制,并根据当地旅游市场需要,重点开发银壶系列产品。他介绍,银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一把普通的银壶一般需耗时十至十五天,经取料、剪裁、捶型、精锻、打磨、淬火、修型、錾刻、焊接等近百道工序,光人工捶打就达数千次。有些顾客定制的银壶对图案、造型等有特殊要求,花费的时间更长,工艺更复杂。在杨昌干看来,每一把银壶既是手工工艺的见证,也是唯美生活品质的呈现(百度百家号,2016)。
谈及未来的打算,杨昌干表示:“传承银壶锻制非遗技艺,一生无悔!”(百度百家号,2016)。在他的努力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贡献。
此外,还有一位名为雪儿的“95后”银匠女孩,她是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雪儿来自贵州省黔东南,从小就对苗银充满了好奇。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家里人会给盛装逐年绣上新的花纹,每年请银匠多打一点银饰。日久经年,到女子成人时,她们便拥有了一套极尽华丽且独一无二的盛装(网易新闻,2021)。
雪儿的奶奶是传统的苗家人,她希望为雪儿打造一套全新的盛装传承下去。从小的时候开始,奶奶便会隔三差五地牵着她的手来到银匠师傅那儿,打制将来会穿戴在她身上的种种银饰。苗族银饰式样繁杂、结构精巧,每个形象都有不同的寓意。在师傅的教导下,雪儿逐渐学会了如何制作精美的银饰(网易新闻,2021)。
如今,雪儿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她的故事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些银匠传人的故事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