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这是一个角度十分刁钻的问题啊。在国家和地区名字的翻译上,有不同的原则,音译、意译以及音译+意译。
例如England翻译成英格兰,就是典型的音译。其他类似于Scotland、Finland这些,翻译成苏格兰、芬兰,也都是典型的音译。
至于意译,其实比较少。冰岛是一个典型范例。land这个词根来源于拉丁语系,也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对小岛的称呼。作为欧洲最西北角的国家,维京人发现冰岛的时候,就发现了这里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岛屿,因此也称呼它为冰雪覆盖的土地,流传至今,便成为了iceland。由于词意与现实相近,因此以意译的冰岛来称呼这个国家。
至于音译+意译,也比较常见,比如New Zealand翻译成新西兰,South Georgia翻译成南乔治亚等等。但是我们常用的New York翻译成纽约,Greenland翻译成格陵兰岛,则更多的是出于约定俗成的习惯。
我认为日本比我们做得好,不考虑信达雅,全部采用音译法,统一使用片假名,如美国アメリカ(阿媄利加),英国イキリス(英格利斯)。这对东道国是一种尊重,也便于本国学生学习英语。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抢答一下。
England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有其历史渊源的。5世纪初,居住在德国易北河口附近和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征服了当时的不列颠。盎格鲁人(Angels)把不列颠称为“盎格兰”(Angels’ land)(谐音England),即盎格鲁人的土地(The Land of the Angels)之意,这就是England名称的由来。而“英格兰”,很显然是“England”的音译。
而说到冰岛,不得不提的就是“Greenland(格陵兰岛)”。 和格陵兰岛相比,冰岛其实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冰”岛。前者84%的岛屿面积被冰雪覆盖,而后者冰川面积只占11.5%。但是奇怪的就是,真正的冰岛却被命名为“Greenland”,意为“绿岛,绿色的土地”,而气候舒适的 Iceland却成了现在大家熟知的“冰岛”。关于 Iceland为何译为“冰岛”,这就要从“Iceland”这个国家的名字来源说起。根据百科资料显示,古时候的殖民者初来到冰岛时,入眼的首先是一座巨大冰川,即冰岛著名的瓦特纳冰川,这个冰川成了该岛的一个独特的标志,于是当时的人们把该岛命名为"Iceland"。
但也有历史学家指出,“Iceland”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是为了阻止更多的人来冰岛这个地方才取的。据说,最初的殖民者在岛上定居后,不希望其他殖民者也来分一杯羹,故将其命名为"Iceland",借此来吓跑那些闻风而来的人们。当时其中一位探险者留下的日记中便写道:“假如这个地方有个动人的名字,一定会吸引许多人到这里来。”因此,Greenland和 Iceland的命名,可以说是当时殖民者的一个计谋:为了阻止更多的人来到冰岛,而希望把人引到去冰封雪地的格陵兰岛,于是故意将两者的名字调换。
中文对外国译名的规则建立较晚,所以在规则建立之初就有了一个规矩:在规矩建立前已经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译名及其衍生名,无论音译、意译还是错译,一概延续使用,并固定下来成为规则的一部分。
新华社有个专门的外国名称译电室,专门研究并发布各类外国名称的中文译名。一经发布,就具有官方认可性质,也是通行全中国的标准。
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美方最初用的中文译名是川普,因为川普更贴近英文Trump的发音。但中方根据汉语发音规范,给出的译名就是特朗普,白宫还曾交涉过,但无果。最后美方也接受了特朗普这个译名。
上外有本书,专门讲中文译名规范的,具体书名我不记得了。
印象中,有些规则还是很科学的。比如Mount Barker,中文要半音译半意译,译成巴克山。但山下有个小镇Mount Barker Town,就不能译成巴克山小镇,而要译成芒特巴克镇。
英文的翻译有三种,一种是音译,一种是直译,一种是意译。
音译顾名思义,英文什么发音,中文就怎么说,比如题目里说的“England”,中文就翻译为“英格兰”。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比如“Iceland”,Ice是冰、land是岛屿,所以就是直接说是冰岛。
意译是自由翻译,在保证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进行翻译,这种不限形式,比如“an eye for eye”翻译为以牙还牙。
为什么England翻译就是英格兰,而Iceland翻译过来就是冰岛不是爱思兰?
一般来讲,地名的翻译大多数都是音译的,比如新加坡(Singapore)、意大利(Italy)、阿根廷(Argentina)等等,至于为何可以音译,主要是因为直接音译成中文说得通,说的顺,不会说的怪,符合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不然如果我们要是想故意使坏,其实也可以把英国说成是阴国,把美国说成是霉国,把韩国说成是棒子,当然,会中文的老外也可以把中国说成是“拆哪儿”了。
Iceland之所以翻译为冰岛,主要是还是考虑到直接翻译成爱思兰有点不好听,拗口,把Iceland翻译成冰岛有一种直观的意境在里面,因为冰岛这个国家其实就是一座岛,地处高纬度,并且气候寒冷(其实也不是那么冷),所以国人就把其直接翻译为了冰岛,这样既简单又粗暴,多好。
因为当时几乎整个西欧都没德国占领,冰岛名义上的宗主国丹麦也没能幸免,但是德国并没有掌握制海权,这使得冰岛得以幸免德国的入侵。这时 ,英国人发现了冰岛的价值,提出要武装保护冰岛,对海军第一强国的这份热情,冰岛无力抗拒,只好闭眼享受了,就这样,冰岛成为英国的前哨站,并很快在北大西洋运输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护航飞机可以覆盖大片海域,使得前来打击英苏运输线的德国U艇不得不望而却步,小小的冰岛也因此成为北大西洋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
冰岛作为北约国家中唯一不保有军队的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外交政策而享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冰岛因足球被国人熟知前,还发生过为军迷们津津乐道的“鳕鱼战争”等趣事,二战中英国“闪击冰岛”也是其中一件。
(进攻冰岛示意图)
时间回到二战前,冰岛还是个人口仅有十二万,从属于丹麦王国的弹丸之地。但在地缘上,冰岛却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作为漂泊在北大西洋上的大洋孤岛,冰岛对于跨大西洋航运、航空都有着重要意义,以冰岛为据点,能够补给长程航运与空运,部署飞机与战舰控制海域,限制苏联与德国方向的舰船出海,堪称大西洋上的“中途岛”。
(在冰岛的英军)
但优渥的渔业资源与隔绝的环境令冰岛人的防务压力并不那么高,丹麦王国一日陷落后,冰岛并未意识到自己就是两头饿狼眼中的下一块肥肉,抓住时机宣布独立后,冰岛并未选择阵营依附,也没有组织国防军队,甚至英国人开始登陆时,与首相商讨对策的国民警察部队负责人艾纳.阿纳德斯手下兵力仅仅有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