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和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超过95%的地方国资委改制企业已经完成改制,但如何进一步明确界定党委、董事会、管理层和监事会等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促进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的个性化设计,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国企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实体,已经成为国企改革过程中相当数量国企的“瓶颈”。此外,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和经营公司改革试点工作,加大授放权力度,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有效发挥“三类公司”在规范国有资本分配中的作用,需要制定科学、可量化、可评估的KPI监管考核指标,真正将授放权落实。
另一个问题是股权结构不够合理。此前,就宏观而言,国企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对国资和国企做战略性重组,破除行政垄断;国企应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一般竞争性行业真正退出来,但时至今日效果并不理想,其问题关键之一还是对国有经济缺乏严格而准确的定位。由此使得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过快膨胀,一度出现“国进民退”现象,也严重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空间。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关系着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领域、范围及程度。因此,国有经济的定位不解决,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个问题是市场化经营机制与科技创新的深化。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激励“工具箱”中丰富的方法,协调各种中长期激励政策的运用,完善基于市场的薪酬激励机制。国有企业从创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入手,完善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利益分配机制,改善研发团队和重要贡献者的科技成果共享和转让收益,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创新,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个问题是改革的风险难控。不创新的改革注定会失败,鼓励大胆创新才能真正落实“一企一策”,但如何处理依法依规与一企一策的关系?如何建立容错机制(错与罪、罪与罚)解决事后追责问题?即便是建立了容错机制,也不能理解为对改革者的恩赐。容错容错,终究还是一个“错”字,如此悲情,哪来***,足见这里不仅是政策问题,也不只是制度设计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改革的政策滞后。改革的文件偏宏观却又在检查时抓细节,改革的文件不配套按图索骥常常出现断片。比如改为非国有控股时经济补偿金到底要不要支付?481号文件废止后,在《劳动合同法》生效前的这段时间如何支付?什么情况下参照859号序列的文件支付?国有控股企业的职工持股按照133号文件,那么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改制只是参照吗……由此思考一个问题,完全依赖顶层设计循规蹈矩式的改革能不能真正成功?真正的改革,应该是明确一个方向,守住几条底线,坚持阳光操作,实现多方共赢。
第六个问题是改革的逻辑费解。改革本该是一个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但是,当下的改革,平时动不得,往往要等到问题成堆,普通办法难以奏效时才能改,好似一个人手臂擦了一块皮,本可以碘酒消毒便可,非等得发炎、化脓、腐烂、截肢,请出扁鹊一样的名医,如此才能轰轰烈烈。所以多轮次的国企改革,大都是运动式的。当下的国企,领导们大都知道自身的问题所在,说起来可以说针针见血,但就是不能自己改,非得找一个外部投资者,最好是非国有企业。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体制外的股东好说话,不是说混改不好,而是说把国企改革的大业完全寄望于外人是不是太单调了。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国有企业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其他挑战,例如外部经营环境的制约、企业社会职能转变的存在困难、国有资产保护的难度较大等。这些难点和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