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电影中,经常能够看到日军军官使用一种名为“王八盒子”的自动手枪,其实这个手枪的学名为“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它是侵华日军军官的一件标志性装备。
而这种手枪之所以会有王八盒子之称,是因为日本人为这种手枪配备专门的皮质手枪套,这种手枪套的外形就很像中国老百姓口中所说的“王八”,再加上中国人对于日军的仇恨与憎恶,王八盒子的俗称由此而来。
王八盒子
自1927年开始,“王八盒子”成为了日本军方的定制式手枪,一直使用到了1945年,据统计,日军装备这种手枪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7万只。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据说日本军人自己都不愿意使用“王八盒子”***,只因为这种手枪的性能实在是太烂了,根本无法达到***的目的。这种战场上如此常见的王八盒子,究竟有多烂,竟然让日军自己都如此嫌弃?
手枪枪套
(综合性能差劲的南部手枪)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文:桌面战争兵棋 | 赛文
今天给大家介绍了一把当时连用来***都无法保证的手枪,即便是我们的中国游击队缴获了这把手枪都十分嫌弃。他就是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枪,这把手枪是二战时期日军的制式手枪,和德国的鲁格P08十分相像,而且和鲁格P08一样在军人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但唯一不像似的就是两把手枪的性能差太多了。
(德国鲁格P08手枪,可以说是手枪中的艺术品了)
作为二战德军的制式手枪,鲁格P08可以说是最为经典的一把手枪,被誉为手枪里的贵族,堪称手枪里的“劳力士”,而且它的后坐力柔和,射击时也十分容易掌控,射击精度也相对其他手枪来说比较高,更重要的是这把手枪几乎没有出现过卡壳的现象,这些都得益于德国设计精细的结构和高湛的工艺。
(仿制鲁格手枪的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在各方面的性能上都很差劲)
没那么夸张
南部14的主要吐槽点在击针上,主要问题是日本当时的冶金技术问题
一个是它采用了平移式击针,这种击针击发子弹的力主要来自于击针簧。而由于日本当时冶金不好,这批击针簧容易出现击发无力的状态,特别是在天冷的时候这个情况时有发生。所以会出现击针只是在弹尾后边锤个印子,但无法击发的情况。
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至少南部14的收藏圈子虽然有说这个问题,但没传说中的那么夸张。
而后来的南部94用的是击锤式,所以就没这个毛病。
另外就是它的击针顶端在击发子弹后容易断裂,这同样是冶金问题,甚至日本军官得备着一根击针。不过如果是要***的话... 击针断了,人也死了,这不是问题...
这是一种极其愚昧的说法,起源在于中文网络一些缺乏基本常识而又莫名自大且不负责任的军事作者。
无厘头的挖苦侵略者的弱小实质上是在矮化我们自己,竟被如此愚昧弱小的国家打得几乎亡国灭种。
建议你在头条搜索一位叫‘牛戈’的作者,他已写了很多辟谣文章。
南部十四式手枪,是日本工学博士有“日本的勃郎宁”美誉的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中将以其南部陆式手枪作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手枪,采用8发弹匣供弹,发射8×22mm南部手枪弹。二战期间,此枪装备于日军校尉级军官,被抗战军民称为“王八盒子”,盖因其牛皮枪套,外观貌似一只甲鱼,北方人称甲鱼为“王八”;当然,称南部十四式手枪为“王八盒子”,有对侵华日军的蔑称。此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外型酷似德制P-08鲁格手枪,由于瞄准基线较长,因此射击精度较高,但子弹的穿透力较弱。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撞针较脆硬度不够,射击时易折断,但后期有所改观;且容易卡壳,发生第2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需要手动上膛;此外,弹匣卡笋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射击时弹夹易脱落。但整体而言,枪重0.9公斤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使用时还是得心应手的,抗战剧《亮剑》中,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对杨秀芹缴获的那把日军南部十四式手枪,可谓赞不绝口,对杨秀芹说,“日本王八盒子,秀芹,你看这枪多漂亮!”日军战败时,某些军官用南部式十四式手枪来***,碰到卡弹的尴尬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但肯定未到无法***的地步。事实就是地说,南部式手枪还不至于烂到就连***都困难,关于王八盒子连***都无法保证,据考证来自国内自媒体,说是出自美国大兵的说法,但美国大兵到底有没有说过南部十四式手枪***都难,是一种无从考证的说法。其实,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威力,还是蛮大的,有效射程50m,子弹伤害力极大,基本上与达姆弹相仿,无防弹衣的人员被击中,通常会非死即伤。尽管南部十四式手枪外型酷似德制P-08鲁格手枪,但质量没法和后者相比,包括美军装备的M-1911手枪,依然是一把不优秀但可用的自卫武器。
南部14式手枪就是我们常说的王八盒子,因为外形仿造德国鲁格p08所以有说法叫它东方鲁格。但这枪性能并不好,有容易卡壳,断撞针等缺陷。穿透力也一般四五层棉被就能挡住子弹不被穿透。
有关系,王八盒子在设计的时候特意模仿了德国卢格手枪(德国的一般中文写作卢格手枪,还有个美国山寨货一般叫鲁格)。内部结构与卢格手枪没有相同之处。美国的鲁格是因为二战后制造商迎合了参加欧洲战场的美国大兵对德国鲁格手枪的疯狂追捧。专门仿照如何手枪的外形设计的一种新型手枪,内部结构与德国原版并无关系,但是制作精良性能很不错,商业上获得了成功,流行至今。
说实话,德国的卢格手枪,外形确实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魅力。
这是现代化魔改版的卢格手枪。
这是美国鲁格公司制造的点二二口径手枪。
卢格手枪的后继者,德国人自己研制的瓦尔特P-38手枪也是走的这种风格。
两枪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南部十四式的前型南部手枪就是从德国鲁格手枪仿制而来南部十四式手枪作为二战性能最差的手枪,不仅日本士兵自己不愿意使用,连缴获南部十四式的盟军都把该枪作为“烧火棍”使用,虽然各国对该枪的评论极差。但是南部十四式还是拥有很多优点的。比如,南部十四式使用了专门设计的8 MM手枪弹,这种子弹在世界上十分罕见,以致于盟军即使大量缴获了该种手枪,也因为这种奇怪的口径而不能使用,在抗战时期中国的抗日武装缴获到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也多是“积极的上交”,因为即使藏着也会因为子弹用一颗,少一颗最后成为废铁,敌人缴获后不能保存用来日后的抵抗作战,这是南部十四式手枪的第一个优点。
第二,南部十四式的威力较大,虽然口径相比同时期的9MM,11MM手枪要小一些,但是弹头进行了专门的设计,阻力更小,飞行速度和毁伤面积也要更强,且弹头进入人体后会不断滚动,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被命中人员的存活率。使得盟军更愿意被三八式步枪击中非要害部位直接穿过,也不原因被南部14式手枪击中而留下更大的创伤。
而且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枪要比想象中可靠的多,其走火和无法击发的问题多是士兵不注意使用自己造成的。那些尝试***的日本军官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慌乱过程中,其并为注意到保险的开关状态,而直接扣动扳机而导致了手枪的卡壳和故障。只能说南部十四式为了追求安全和可靠设计的过于复杂,然而这样“精妙”的设计不仅没有增加手枪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枪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