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策略探析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属性的特殊性:国有企业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其产权理论上归全民所有,但由于股东众多、股权分散,导致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理难度[[12]())]。
2.发展目标和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国有企业不仅是现代企业,而且在产权集中度、委托代理关系、社会制度基础和政治属性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性。这些特性要求国有企业在改革中需要有一个强有力、没有自身利益诉求的第三方介入,而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则是当前阶段适应企业发展、突破改革困境的最优制度选择[[12]())]。
3.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公平和效率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企的效率问题,打破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障碍,使劳动资料和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和最有效利用,促使企业各方动力活力充分释放[[12]())]。
4.高度融入市场经济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官本位思想严重,行政化管理色彩浓厚。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管理一定程度上脱离产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要求,从而导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12]())]。
5.国资监管体制的问题:国资监管体制解决的是国资管理者、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关系,但国资监管还存在待解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如何科学合理划分国资监管机构、资本运营机构和企业的权力界限,国资监管模式、机制、重点及其运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企业董事会建设及治理能力提升等[[12]())]。
国有企业改革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专业化的治理机制:推动董事会“实权化”,实现国资管理以管资本为主的功能真正落地,关键是建设规范董事会[[5]())]。
2.建立契约化的经理人机制:由于长期的体制惯性,国企高管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路径依赖,导致身份亦官亦商、收入待遇就高不就低的“两头占”现象。因此,建立契约化的经理人机制是必要的[[5]())]。
3.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必将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12]())]。
4.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包括优化企业运行流程,提高企业决策效率,以及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5]())]。
5.加强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的融合: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创新能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发展更加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党组织能够将企业目标统一到企业发展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上,避免决策者有限理性,并支持公司治理主体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5]())]。
尽管国有企业改革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前景依然广阔。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公共品、扩大就业、维护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国有企业也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不被侵蚀,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