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化的形成历史
西域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它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包括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文化等。以下是西域文化形成历史的详细介绍:
古代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因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这里的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文化类型:根据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差异,古西域文化分为南部绿洲农耕文化、北部草原游牧文化、屯垦文化三大类型。
2.文化结构:从文化结构上看,又可分为西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
3.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从民族发展历史看,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化和近现代民族文化。
4.语种:既有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文化,又有汉藏语系民族的文化。
5.宗教传播:萨满教、祅教、佛教、***教、摩尼教、***教等文化兼容并蓄。
6.文化形态:有民族音乐、舞蹈、书面文学作品、口传民歌和故事,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丝绸之路穿过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片片绿洲,在南北两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于阗文化、龟兹文化、楼兰—鄯善文化和高昌文化。这些绿洲农耕文化为丝绸之路的辉煌留下了历史的印迹。考古发现,新疆南部铁器时代,农耕及生活用品已使用铁器,同时兼用铜器和石器。
西域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汉到魏晋,于阗一带的居民操于阗塞语,龟兹、焉耆一喧的居民操焉耆—龟兹语(亦称吐火罗语),而鄯善一带则通行佉卢文。随着西汉王朝在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这些地区也流行汉语,如鄯善国上层就使用汉语文。
在佛教传入前,新疆南部绿洲的居民崇拜自然,信仰祅教,祭天拜火多用巫术仪式。于阗在佛教雕塑、绘画、建筑上受犍陀罗艺术影响较浓,与中原文化也有密切联系;龟兹佛教石窟艺术在风格上受中原、印度、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同时龟兹乐舞东传、龟兹名僧东进,又丰富了中原文化。
西域与中原的交流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文化的交流。例如,中原的丝绸、漆器、铁制农具、服饰、铜器、钱币等传入西域,而中亚、西亚的名马、毛皮、毛织品、香料等也是经过西域传入中原的。
西域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与民族大融合密切相关,文化交流、整合现象十分突出。此时的龟兹乐、高昌乐被纳入隋唐宫廷乐,龟兹音乐家影响中原乐坛,于阗画派为中原开一代画风。
在后来的历史中,西域文化继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如回鹘西迁到高昌地区建立回鹘汗国后,突厥文、回鹘文、摩尼文、粟特文等在高昌地区流行。10世纪后,***教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于阗等地传播,15世纪以后又传入吐鲁番、哈密等地。这期间蒙元控制统治权,西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文化也发生重大转型。
通过以上对西域文化形成历史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西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影响,并在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