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主性培养的方法

tamoadmin 赛事报道 2024-04-23 44 0

道德自主性培养的方法

道德自主性培养的方法

道德自主性是指个体能够在道德生活中自主选择、自主建构,形成独立、自主、自由、自为、清醒从容、有所执着、勇于选择、善于选择、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培养方法:

1.改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形式的更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提供必要的条件

for

students'优质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注意在教学形式上的更新,以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做守法公民”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更新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的学习思维,通过制作微课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自主学习后将不懂的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再传送给教师,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在教学中更改教学的方案。

2.建立和谐的师生相处模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会在课堂教学中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的重要的。但是教师不能过分的强调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应该积极的与学生之间完成互动,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学习中主动的表述自己的想法,积极的实现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实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3.结合社会热点引发学生讨论热情

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初中生可以通过网络对这个社会发生的事情进行到方方面面的了解。将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带入课堂教学中也能引发学生的关注,为枯燥的教学带来一点新鲜感,同时热点的带入也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紧跟当下生活,学生也会更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事件当做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入,引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4.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

道德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教育和引导:(一)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尊心。首先,要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使其尽可能不受到伤害,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毅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也是他们形成独立、自主、自由、自为、清醒从容、有所执着、勇于选择、善于选择、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的重要因素;(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它需要教育者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三)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地规划行为目标,主动地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地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过程。

5.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科学的德育理念、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力及道德决断力。因此,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就是要求教育者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地对道德冲突进行分析、判断,同时,珍视他们的道德思考,宽容他们的某些失误。一个民主、宽松的空间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自主进行自己的道德选择,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也只有在以自主为基础的道德选择活动中才能逐渐形成和提高。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道德教育毕竟具有方向性,要通过价值引导使学生明确应当获得某种可贵的品质,教师要合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加强道德选择的指导、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引导;(二)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提高道德认识水平。首先,在德育内容上,要打破以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僵化局面。要将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相关的道德准则、规范纳入教育内容。其次,在德育方法上,教师应当这样做:一方面,要创造一定的道德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对话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道德选择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发展。

以上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进,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道德自主性培养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