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保护与传承
一、民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向外人传达了民族的崇尚、风俗习惯、节庆或宗教禁忌等多元二复合的文化态度。民族服饰中寓含着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语境,这种普象式的文化语境,能鲜明而准确无误地向外界传达民族敬畏的神灵或所崇敬的生物图腾,抑或表达了本民族经历的诸多艰辛或神奇故事,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内核。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不仅是对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尊重,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
二、民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在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服饰在传承上面临着巨大挑战。民族服饰用料精细,工艺繁琐,装饰精湛,价格昂贵,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制作难度的加大,加之,穿着者行动不便,洗涤繁琐,导致穿着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如若再不加以重视,听之任之,那么这些富有华夏特色的民族服饰及文化,这部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终会消亡。
三、民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1.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系统性收藏:可以通过建立民族文化馆、乡村民俗馆等基础设施或鼓励个人爱好者收藏等方式,官方与民间并重,引导系统性收***族服饰工作,对民族服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创新。通过开放展览、展示活动,使参观者能够近距离、详细了解民族服饰的实用价值和文物价值,通过民族服饰这个桥梁增进沟通了解,增强各民族团结互助。
2.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保护民族服饰的意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强化全民共同行动的保护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承人义务和职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增强年轻一代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其发自内心认同与喜爱本民族服饰文化。
3.重视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及骨干的培养工作:当前,少数民族民间艺人是民族服饰制作的重要传承人,应当采取措施提高民间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一个全民尊重民间艺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同时,还应当鼓励对民族服饰制作感兴的有志青年投身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扩大技能培训受训面,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服饰传承人。
4.形成民族干部示范效应:可在全市少数民族干部中,倡导穿戴民族服饰的常态化,不仅局限于节日节庆、重要会议等场合;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的履职能力,发挥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纽带作用,形成民族干部示范效应。
5.创新保护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保护意识,例如举办展览、培训班等活动,使参观者能够近距离、详细地了解民族服饰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了解传承人的义务和职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
6.推动产业跨界对接:通过举办各类民族服饰设计征集与展演活动,在这些设计作品、成衣基础上,探索更多市场需求,挖掘更多应用场景,推动产业跨界对接,把民族服饰应用到更多领域,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民族服饰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我们可以确保这些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服饰得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