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择业中兼顾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是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理解社会需求的重要性
社会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它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上有需求的职业以及需要人才的数量和标准。例如,据调查,南京现在需要律师一千名左右。正因如此,顺应社会需要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社会需要也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才有相对稳定的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生生不息。
2.确定个人兴趣的价值
个人兴趣并不等同于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它虽然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样认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适合的工作。因此,大学生择业以个人需求为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择业对个人需要进行衡量的同时,已经将社会需要内化。
3.寻找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在寻找工作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此时,正确的选择是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姚檀栋院士的科研生涯是与青藏高原紧密连在一起的,他在近50年科研工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只有把个人的兴趣与国家需求、人民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才有意义。
4.在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例如,我们可以先基于社会需求选择工作,先积累一定经济基础和工作经验。社会需求的工作,往往是需求量较大也比容易就业的,甚至是热门专业,这会大大降低就业难度。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职业发展,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又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总的来说,兼顾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需要我们有清晰的认识,有正确的态度,有恰当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择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