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烧蓝工艺

tamoadmin 赛事报道 2024-04-27 26 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烧蓝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烧蓝工艺

1.烧蓝工艺的基本介绍

烧蓝工艺是中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它是一种在金属胎体上涂敷色釉,然后在高温下烘烧,使色釉固着在胎体上的工艺。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明快,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

2.烧蓝工艺的历史渊源

烧蓝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末,当时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在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17世纪末。到了清晚期,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

3.烧蓝工艺的制作过程

烧蓝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制器、一次清洗、烘干并加热、点蓝、烧蓝等。在制器阶段,将银板锤成或制成器胎,胎面上有银丝掐出的各式花纹图案,并焊接成形。在烘干并加热阶段,将银胎放入电烤箱内烘干,并加温至700℃,待银胎整体烧成红色后取出。在点蓝和烧蓝阶段,需要反复进行,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4.烧蓝工艺的文化意义

烧蓝工艺不仅是古代宫廷的传承珠宝技艺,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许多作为皇宫用品的银烧蓝品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比如在银制的鼻烟壶中就只有银烧蓝一种。烧蓝工艺品色彩清丽明快,如水彩一般清新透亮,别有妙趣,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这些作品仿佛都有了灵魂,体现了典型的宫廷文化特征。

5.烧蓝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目前掌握烧蓝技艺的多为一些老艺人,曾一度面临失传。但在一些地方,仍然有人在坚守传统技艺,例如在香河县府前街的烧蓝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齐兆友,他坚持不懈带出了不少徒弟,为烧蓝技艺的传承保驾护航。当代从事烧蓝工艺的艺人们也在对传统的工艺制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一件银饰品上,他们将掐丝、点瓷白、画珐琅、点银蓝等技法融会贯通,并制作出一批别具特色的艺术品。